"节目组找我来的!"——当那英对着镜头翻白眼怼导演时,屏幕前的我们忍不住拍案叫绝。这位58岁的乐坛天后,如今正以"综艺蝗虫"的新身份霸占热搜。但当我们笑看她啃西瓜、砍价翻车的名场面时,是否想过:这把年纪还如此拼命上综艺,究竟值不值?
一、从"乐坛天后"到"综艺劳模"。
那英的综艺之路堪称传奇。从《中国好声音》的导师椅,到《浪姐》的舞台,再到《花少7》的旅行团,她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从"严肃评委"到"搞笑担当"的华丽转身。节目中,她可以一边啃西瓜一边怼导演,也能为六块钱的雪糕精打细算。这种反差萌让观众直呼过瘾,"综艺蝗虫"的称号不胫而走。
但翻开那英的履历会发现,她上次发布新专辑已是七年前。相反,近五年她参与的综艺高达12档,平均每年2.4档。这种转变不禁让人思考:当歌手不再唱歌,演员不再演戏,他们还算得上是本行业的标杆吗?
二、过度曝光的双刃剑。
综艺确实给了明星第二春。那英凭借直爽人设成功"去神化",让观众看到天后也会为更年期烦恼、砍价会翻车的真实一面。这种接地气的形象,比任何公关团队打造的"完美偶像"都更有感染力。
但硬币总有另一面。当明星过度曝光在综艺中,观众的新鲜感会递减。就像再好吃的菜天天吃也会腻,再有趣的梗反复用也会失灵。更危险的是,综艺形象可能反噬专业形象——谁会认真看待一个整天在节目里插科打诨的"金曲歌后"呢?
三、寻找曝光与作品的平衡点。
那英现象不是个例。整个娱乐圈都陷入"综艺依赖症":歌手靠综艺维持热度,演员靠真人秀刷存在感。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,正蚕食着行业的专业底线。
真正的长青树,往往懂得取舍。就像张学友拒绝所有综艺邀约专心演唱会,周迅每年只接一两部精品剧。他们用行动证明:艺术家最终要靠作品说话,而非曝光度。
当我们在为那英的"综艺蝗虫"人设捧腹时,或许也该问问自己:我们到底想看她在田间地头砍价,还是想听她站在舞台上演唱《征服》?娱乐至死的年代,保持清醒的不仅是明星,更是每一个观众。
与其追逐镜头前的热闹,不如期待那些经得起时间沉淀的作品。毕竟,真正的巨星光芒,从来不需要靠频繁刷脸来维系。
象泰配资-在线股票配资网-证券股票配资-免费杠杆配资门户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