此文前,诚邀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按钮,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,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~
文|避寒
编辑|避寒
文|避寒
编辑|避寒
1945年8月15日,日本天皇宣布投降,此时,33万日本开拓团民散布在中国东北各地。他们不知道,一场比战争更残酷的抛弃正在等待着他们。
日本政府和关东军选择了最冷血的弃民政策,丢下所有平民,独自逃命,这不是战败的悲剧,而是国家机器对自己国民的背叛。
展开剩余92%弃民政策下的大逃亡
1945年8月9日凌晨,150万苏联红军如钢铁洪流般涌入伪满洲国,这就是著名的"八月风暴"行动。
关东军司令部里一片慌乱,电话铃声此起彼伏,作战参谋们在地图前指手画脚。24个师团、78万兵员的关东军,号称"皇军之花",此刻却像被捅破的气球。
第二天早晨,散布在各开拓团的"义勇队开拓团"队员们醒来,发现了一个令人绝望的事实,关东军的兵营空无一人。
78万关东军已经沿着铁路内侧向南撤退了。
没有通知,没有撤离计划,甚至连一声招呼都没有打,33万开拓团民众就这样被抛弃在了苏联红军面前。
在方正县,一个名叫田中的开拓团团长拿着电话话筒,拨打关东军司令部的号码。电话里传来的是忙音,他又拨打了几次,依然是忙音,田中放下电话,脸色苍白如纸。
"关东军跑了。"田中对着聚集在团部的开拓团民说道。
人群里爆发出惊呼声,有人不相信,有人开始哭泣,更多的人陷入了沉默,这种沉默比哭声更让人心寒。
苏军的坦克履带声已经越来越近,那些架有电话的开拓团全部收到了同样的消息,没有撤离通知,没有支援,自求多福。
日本政府和关东军选择了最残酷的弃民政策,这些被称为"王道乐土"建设者的开拓团民,瞬间变成了弃子。
由青少年组成的"义勇队"是开拓团的最后一道防线,这些16-19岁的少年,手里拿着步枪,面对着苏联的T-34坦克。
结果可想而知,义勇队防线在几个小时内就被完全瓦解,1/3的少年队员当场死亡。
在密山县的一个开拓团里,18岁的山田一郎握着步枪,看着远处驶来的苏联坦克,他的手在颤抖,不是因为害怕,而是因为愤怒。
"为什么关东军要丢下我们?"山田一郎问身边的队友。
没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,几分钟后,苏军的炮弹落在了开拓团的院子里。山田一郎和他的队友们成为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最后祭品。
死亡行军中的人性沦丧
苏军占领东北后,剩余的开拓团民开始了绝望的大逃亡,这是一场没有目的地的死亡行军。
严冬来临,气温降到零下30度,食物断绝,药品用尽,在这种极端环境下,人性开始扭曲。
最先被抛弃的,是女人和孩子。
在一个逃亡队伍中,一个叫佐藤的中年男子对着妻子说:"你拖累了大家的速度。"
佐藤的妻子怀着8个月的身孕,已经无法快速行走,队伍里的其他男人也纷纷表示同意。
"留下她,我们才能活下去。"有人这样说道。
佐藤的妻子被丢在了雪地里,她眼睁睁地看着丈夫和队伍消失在风雪中,第二天,人们发现她已经冻死在雪堆里。
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,体力较弱的女性和儿童往往最先被抛弃。
更可怕的是集体自杀。
开拓团的成年男子们相信两个"事实":苏联军人会虐待俘虏,中国人会报复日本人。在军国主义洗脑和绝望情绪的双重作用下,他们做出了灭绝人性的选择。
在方正县的永建开拓团,发生了最惨烈的集体自杀事件。
10多名成年团民首先用枪射杀了开拓团内的所有妇女和儿童,孩子们的哭声在雪夜中回荡,随即戛然而止。
杀完妻子和孩子后,这些男人纵火烧毁了所有房屋,然后在火海中自杀。开拓团的82人全部死亡,连一根草棍都没有剩下。
在另一个开拓团里,一个叫田村的团员亲手杀死了自己的两个孩子,他用刺刀刺穿了孩子们的胸膛,然后割腹自杀。
"为了天皇,为了大和民族的荣誉。"这是田村临死前说的话。
一位中国老人目睹了这一切,他后来回忆说:"日本人疯了,他们杀自己的孩子比杀别人还狠。"
据统计,1945年死亡百人以上的开拓团集体自杀事件发生了50多起,死亡人数超过9600人。
流民遍地的生存挣扎
1945年冬天,东北大地上游荡着数十万日本流民。他们像幽灵一样在雪地里寻找食物,寻找温暖,寻找活下去的希望。
苏军忙于接收战利品和运送俘虏,没有精力管理这些平民,170万日本侨民被彻底遗弃。
饥饿成为最大的杀手。
在哈尔滨郊外的一个难民收容所里,每天都有人饿死,一个叫松本的老人,为了一块发霉的面包,和另一个难民打了起来。
"这是我的!"松本紧紧抱着面包,眼中满是血丝。
"你已经吃过了!"对方试图抢夺面包。
两个老人在雪地里扭打,最终松本获胜,他狼吞虎咽地吃下发霉的面包,三天后因为食物中毒死亡。
更悲惨的是孩子们的遭遇,许多日本夫妇为了自保,选择抛弃年幼的孩子。
在依兰县的一个村庄里,中国农民老李发现了一个被遗弃的日本女孩,女孩大约4岁,浑身发抖,奄奄一息。
"妈妈,我要妈妈。"女孩用日语哭泣着。
老李听不懂日语,但他明白孩子的痛苦,他把女孩抱回了家,用稀粥喂养她。这个女孩后来成为了中国的养女,直到40年后才回到日本寻找亲人。
据日本厚生省统计,有4000多名日本儿童被中国家庭收养,他们被称为"残留孤儿"。
在零下30度的严冬里,死亡如影随形,每天早晨,收容所的管理人员都要清理前一夜冻死的尸体。
一个叫渡边的记录员在日记中写道:"今天又死了17个人,其中8个是孩子,我们已经没有地方埋葬他们了。"
疾病也在难民中蔓延,缺乏医疗条件,缺乏药品,一个小小的感冒都可能致命。
在牡丹江的一个难民营里,爆发了痢疾,短短一周内,就有200多人死亡。尸体堆积如山,散发着令人作呕的气味。
活着的人麻木地从尸体旁边走过,仿佛死亡已经变得稀松平常。
据日本外务省和开拓自兴会联合统计,到1956年为止,原在中国东北的约27万名日本开拓团民中,死亡人数达到78500人。
这意味着每3个开拓团民中,就有1个人没能活着回到日本。
遣返与记忆——历史创伤的延续
1946年初,中国政府决定人道主义遣返所有在华日本侨民。
这个决定来得并不容易,许多中国人对日本侵略者充满仇恨,他们不理解为什么要帮助这些"敌人"回国。
但中国政府坚持了人道主义原则,"以德报怨"成为当时的政策基调。
葫芦岛港成为遣返的主要港口,从1946年5月开始,一艘艘遣返船从这里驶向日本。
在葫芦岛的码头上,每天都上演着生离死别的场面,许多日本人跪在地上,向中国官员表示感谢。
一个叫田中太郎的开拓团幸存者在回忆录中写道:"中国人救了我们的命。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,我们早就死在东北的土地上了。"
遣返工作持续了两年多,仅葫芦岛港一处,就遣返了105万日本人。
加上大连港,总共有136.1万日本侨俘被安全送回日本,占东北遗留日本人的90%以上。
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后遣返行动之一,中国政府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人道主义。
遣返回日本的开拓团民面临着新的困境,他们失去了在东北的所有财产,回到日本后一无所有。
更痛苦的是精神创伤,许多人患上了严重的心理疾病,无法适应战后的日本社会。
一个叫山田花子的开拓团遗属说:"我丈夫回来后变了一个人,经常半夜惊醒,大喊大叫,他说他梦见了死去的孩子们。"
一些遣返者为了警示后人,在日本建立了纪念馆,他们希望通过展示那段痛苦的历史,让日本人明白战争的代价。
"残留孤儿"的回归成为中日关系中的特殊话题,从1981年开始,日本政府有组织地寻找这些被中国家庭收养的孩子。
到1999年底,已有2285名"残留孤儿"回到日本定居。他们的人生经历成为历史的见证,诉说着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。
一个叫立花珠美的"残留孤儿"在回到日本后说:"中国的养父母给了我第二次生命,没有他们,我早就死在1945年的冬天里了。"
从"开拓团之父"东宫铁男的覆灭,到普通移民的悲惨命运,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侵略战争没有赢家,所有参与者都是受害者。
当国家机器启动战争机器时,最先被抛弃的永远是普通民众。
1945年的那个冬天,33万日本开拓团民用血和泪写下了这样一个教训,不要相信任何政府关于"荣耀"和"使命"的承诺,因为在生死关头,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抛弃你。
参考资料:
《东北日本侨俘遣返》- 维基百科,详细记录了1946-1948年中国政府主导的大规模遣返行动
《方正人民革命斗争史》-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,2005年,记录了开拓团在方正县的详细活动和战败后的悲惨遭遇
《一个日本老兵的身后事》- 光明日报,2010年8月20日,报道了日本战犯家属来华厝葬骨灰的事件
参考资料:
《东北日本侨俘遣返》- 维基百科,详细记录了1946-1948年中国政府主导的大规模遣返行动
《方正人民革命斗争史》-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,2005年,记录了开拓团在方正县的详细活动和战败后的悲惨遭遇
《一个日本老兵的身后事》- 光明日报,2010年8月20日,报道了日本战犯家属来华厝葬骨灰的事件
发布于:福建省象泰配资-在线股票配资网-证券股票配资-免费杠杆配资门户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