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姬站在《北京人在纽约》的片场,顶着四个月的孕肚,脸色发白地拍完一场戏。没人知道她是硬撑着妊娠反应,连剧组同事都以为她只是“过敏”。这部剧让她一夜成名,却也拉开了她三十年“命苦妈妈”生活的序幕。
她不是那种天生就自带光环的女演员。14岁那年,她瞒着家里报名部队文工团,挤在一群有背景的同龄人中间,啥也没有,只有一股不怕吃亏的劲儿。文工团的日子并不浪漫,跳几年群舞后,她一心想往戏剧圈闯。
考进北京人艺,她以为机会来了,结果七年时间,演的全是没台词的配角。站台一小时,戏份可能就几秒,她咬牙坚持,连抱怨都没有。有一次临时顶替演“梅表姐”,反响不错,她以为终于要翻身了,可几天后还是被塞回配角堆。
好不容易熬到《北京人在纽约》的女主角色,她豁出去了。怀孕四个月,两个剧组连轴转,睡眠全靠挤时间。拍完戏,她拿下金鹰视后,成了90年代的“京圈大女主”。可就在事业起飞时,生活给了她当头一棒。
儿子一岁多时突然癫痫发作,医院检查说是先天脑损伤,伴随自闭症,智力可能永远停在四五岁。王姬不信命,带着儿子国内外四处求医,训练、治疗、康复,样样都试。钱像流水一样花出去,效果却几乎没有。
更糟的是,她把多年积蓄交给一个“朋友”代管,想着稳妥点,结果人跑了,几百万没了,连借条都没留。她没时间崩溃,接戏接到手软,一年五六部,啥类型都拍。别人看她风光,以为是事业心强,其实她只是在还债,给生活,也给命运。
女儿高丽雯从小就没过上普通小孩的生活。弟弟的自闭症让全家像被一根绳子绑着,她小学时就学会帮弟弟挡住同学异样的眼神。13岁开始,她喂弟弟吃饭、洗澡、哄睡,熟练得像个小大人。弟弟发脾气砸东西,她也不急,默默收拾好,继续干下一件事。
高丽雯长大后去了国外读书,成绩好,语言学得快,本可以留在国外过轻松日子。可她选择回国,进了演艺圈,不是为了追梦,而是为了帮家里填补窟窿。她签了个“十年计划”,拍戏赚的钱全交给家里,用来还债、养家。她从没喊过苦,只说这是家的事,得一起扛。
王姬的母亲,也就是高丽雯的姥姥,也没闲着。早年她放弃国内的福利房,飞到美国帮女儿带孩子。每天围着外孙转,做饭、看护、收拾,夜里还得随时盯着孩子有没有发病。一个家,三个女人,三代人,都被同一个责任绑在一起。
王姬这些年演的角色,大多是母亲。她说演这些角色不用费力,因为生活比剧本更难。她还开了家面馆,名字和《北京人在纽约》有点呼应,偶尔有客人认出她,会问:“你不是那个阿春吗?”她笑笑,没多说。
她每个月存点钱,叫“生活保障金”,不是给自己养老,是怕有一天自己不在了,儿子没人管。她从不跟人讲这些,只是默默去做。她还做公益,当过自闭症儿童活动的形象大使,也参加过奥运火炬手的评选,总是笑着面对镜头,理性又得体。
这个家没人喊过累,也没人说过牺牲。每个人都在用行动扛起自己的那份责任。王姬从不觉得自己命苦,也没想过要别人理解。她只是觉得,生活就是这样,责任来了,就得担着。
可生活从来不简单。儿子需要一辈子照顾,女儿被家庭的责任绑住,自己的母亲也放弃了很多。这一家人,像是在一条看不到尽头的路上走着,谁也没停下。王姬演了一辈子戏,最大的角色却是这个家的支柱。
数据上,自闭症的发病率在全球约为1%,中国每年新增自闭症儿童约20万。治疗费用动辄几十万,甚至上百万,普通家庭很难承受。王姬的经历不是个例,很多家庭都在为类似的责任咬牙坚持。
高丽雯的选择让人感慨。她本可以有自己的生活,却选了最难的路。有人说她是被家庭“绑架”了,但她自己从没这么说过。她只是觉得,家是一体的,弟弟的事,就是她的事。
王姬的故事让人忍不住想问:如果是你,你会怎么选?是像她一样扛下去,还是找条别的路?生活没有标准答案,但王姬和她家人的选择,确实让人动容。
象泰配资-在线股票配资网-证券股票配资-免费杠杆配资门户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