讲施里芬计划,这可不是简单的军事策略,而是一场大到震撼人心的宏大构想。它的故事,还得从法国边境那些坚不可摧的“药塞”要塞说起,再说一个小小的上校如何搅动了这场大战的命运。
法国的要塞空缺与“英国必会干预”的错觉
普法战争后,法国失去了福日山脉这条天然屏障,为了防德,他们在法德边境建了无数铁桶一般的要塞——药塞。但有意思的是,法国人没有把要塞修满,故意在北部和比利时、卢森堡的边境空出了一段缺口。为什么?因为他们坚信,德国不会轻易踏入这片“英国看得见”的地盘,一旦动手,英国必定会跳出来干预。
然而,德国参谋总长施里芬看到了这片“空档”的机会——夹在法兰西和英国之间的比利时,不是德国的死角,而是突破的钥匙。
威廉二世时代,德国铁路系统高度发达,军队调动效率极高。相比之下,辽阔而落后的俄国铁路,调兵时间至少得6-8周。施里芬脑子活络,灵机一动:德国能不能绕过坚固的法德边境,穿过比利时——这条法国的软肋,迅速击败法国,再把全部兵力调往东线对付俄国?
展开剩余78%这就是施里芬计划的核心。两个关键点:
加强右翼兵力,大力进攻比利时方向,绕过法国主力要塞,形成战场的致命包围。 争分夺秒,务必在俄军完成调兵前,拿下巴黎,速战速决。这可不是赌博,而是德意志民族被夹在两大敌国之间的无奈选择,是皇帝和民族精神赌上的命运。
计划的实施与比利时的坚决抵抗
一战爆发之时,施里芬已然辞世一年。德国承继其计划,踌躇满志地开启行动。但计划刚开始,就遭遇了“比利时是国家,不是通道”的现实。
比利时拒绝德军自由通行,于是,战争中首场真正意义上的激烈战役——烈日战役爆发。比利时的烈日要塞坚守了整整11天,德国人久攻不下,死伤数万,甚至不得不借助420毫米大炮轰开缺口。
这11天,成了德国军队命运的分水岭——宝贵的时间被拖住,德军节奏被彻底打乱,施里芬计划开始摇摇欲坠。
8月16日,德法军队在巴黎盆地附近碰面。法国抱着“精神力量能弥补装备落后”的浪漫主义战术,红白蓝色军服闪耀战场,高唱战歌,像太平天国般盲目冲锋。
可惜,旧时代的光辉已消逝。法国军队接连惨败,德国军队利用马克信步枪横扫战场。德国仿佛要重演普法战争的辉煌。
然而,德军士兵却疲惫不堪:八月高温,背着沉重的30斤装备,每天行军二三十公里,体力和精神的双重考验让他们如风中残烛。
小毛奇的战略摇摆
此时,德国新任总参谋长小毛奇面临两难抉择。
一方面,德国军队已推进至巴黎郊外,胜利似乎触手可及;
另一方面,俄国调兵远比预期快,仅两周就发动东线攻势,东部危机加剧;
再加上法国调整战略,组建新军团,在巴黎东北建立坚固防线。
施里芬早年所强调的“加强右翼”策略被小毛奇所动摇,兵力比例由原计划的7:1锐减至3:1,这无疑给予了敌人喘息之机。
德军的崩溃与英法联军反攻
9月3日,法国军事总督加里埃尼发觉德军右翼侧翼暴露,立即组织反击。9月6日,英法联军在马鞍河一线发起血战。
德国军队陷入苦战,马克信步枪虽精准但后勤拖累严重。第一集团军主帅克鲁克决策失误,忽视缺口风险,导致集团军间断裂,英法联军趁机切断德军。
最让人震惊的是,小毛奇竟远在250公里外的卢森堡指挥,前线情报迟缓,决策滞后。
9月8日,他才得知缺口出现,但只收到含糊报告。
无奈之下,他授权一个上校理查德·亨奇自行决定是否撤退。
9月9日,亨奇到前线,目睹惨状,果断下令撤退,施里芬计划终告破产。
施里芬计划设计严密如钟表,却几乎没有给现实中必然出现的变数留有余地。
计划在比利时遭遇的顽强抵抗,三位关键执行官小毛奇、克鲁克、比诺的内讧猜忌,令战线崩溃。
小毛奇本身能力有限,既无强势领导力,也无法坚持老元帅的战略意图,最终沦为战争失败的替罪羊。
9月14日,他被解职,默默度过余生。
新总参谋长的登场,战争血雾加深
小毛奇离开后,威廉二世开始寻找新的总参谋长,终于选中了日后被称为“法尔登屠夫”的埃里希·冯·法金汉——他将给这场战争添上更浓重的血色和迷雾。
施里芬计划是德国为摆脱两面夹击的地理困境所下的一盘大棋,战略大胆,目标明确,但一环失误,便全盘皆输。它告诉我们:战争不是纸上谈兵,完美计划需要留有弹性,指挥者更需果断与协调,才能应对残酷的现实。
发布于:河南省象泰配资-在线股票配资网-证券股票配资-免费杠杆配资门户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